【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】“巾帼不让须眉”是一句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女性在某些方面不输于男性,甚至表现得更加出色。这句话体现了对女性能力的肯定和尊重,也反映了社会对性别平等观念的逐渐认同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词语 | 含义 |
| 巾帼 | 原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,后引申为女性的代称。 |
| 不让 | 不比……差,不落后于。 |
| 须眉 | 古代男子的胡须和眉毛,后引申为男子的代称。 |
| 整体含义 | 女性不比男性差,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。 |
二、出处与背景
“巾帼不让须眉”最早出自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王敦既作乱,朝士多避难南渡,唯导独留,遂以忠节显于世。时人有言曰:‘巾帼不让须眉。’”后来,这句成语被广泛用于赞美女性的英勇、智慧和才能。
三、使用场景
| 场景 | 说明 |
| 赞美女性成就 | 如:她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。 |
| 强调性别平等 | 表达女性同样有能力承担重要职责。 |
| 文学作品中 | 常用于描写女性角色的坚强与独立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型 | 词语 |
| 近义词 | 女子不让须眉、巾帼英雄、不让须眉 |
| 反义词 | 男尊女卑、女子不如男、弱者无能 |
五、总结
“巾帼不让须眉”不仅是对女性能力的认可,更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一种挑战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能力,这一成语也因此成为鼓励女性自信、自立的重要表达方式。
无论是职场、学术还是家庭生活,女性都在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。这句话提醒我们,不应以性别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,而应以实际表现来衡量其贡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