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掷地有声原来是指什么意思】“掷地有声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说话或文章非常有力、有分量,让人印象深刻。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真正来源和最初含义。本文将从历史背景、字面意思和现代用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掷地有声”最早出自《晋书·王衍传》。原文是:“王衍之言,如风过耳,不入心也。然其辞藻华美,掷地有声。”这里的“掷地有声”原本是用来形容文章或话语写得非常好,读起来铿锵有力,仿佛掷在地面发出清脆的声音。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语言或行为具有力度、影响深远的意思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掷地有声”多用于赞美一个人说话或写作有力量、有说服力,能引起广泛共鸣。例如:“他的发言掷地有声,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。”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“掷地有声”现在常用于形容语言表达,但它最初的含义更偏向于文学或文字的力度与美感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掷地有声 |
| 出处 | 《晋书·王衍传》 |
| 原意 | 形容文章或话语有力度、有分量,读起来铿锵有力 |
| 现代常用义 | 形容语言或行为有力量、有影响力,令人印象深刻 |
| 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赞美讲话、写作、演讲等具有说服力的表现 |
| 注意事项 | 初期多用于文学作品,现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表达 |
三、结语
“掷地有声”这一成语,从最初的文学性描述,到如今广泛用于日常表达,体现了汉语文化的演变过程。了解其本义有助于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、得体。在写作或交流中,若想表达某人话语有力度、有深度,不妨用“掷地有声”来增添文采与力量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