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沐猴而冠与哪个人物有关】“沐猴而冠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装模作样、自以为是,但实际上没有真才实学的人。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故事,涉及西楚霸王项羽的部将——范增。
一、成语解析
“沐猴而冠”字面意思是“猴子戴帽子”,比喻人虽有外在的装扮,却缺乏内在的修养或能力。该成语常用于讽刺那些徒有虚名、不务实际的人。
二、历史背景
在秦末农民起义中,项羽和刘邦是主要的反秦力量。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,曾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。但后来由于项羽对范增的猜忌,范增愤而离去,最终病死途中。
据《史记》记载,项羽曾经对范增说:“亚父(范增)之言,吾不听也。”这句话被后人引申为“沐猴而冠”,意指项羽虽然表面尊崇范增,实际上并未真正采纳其建议,只是形式上尊重,实则无能。
三、人物关联总结
| 现代用法 | 常用于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、缺乏实质能力的人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