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尔基童年的写作背景】《童年》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·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,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。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真实面貌,也展现了高尔基对家庭、社会和人生深刻的思考。
高尔基出生于1868年,他的童年是在贫困与苦难中度过的。父亲早逝,母亲无力抚养他,他从小便寄居在外祖父家。外祖父是一个贪婪、暴躁的商人,而外祖母则善良慈爱,是高尔基心中最温暖的形象。这段经历为《童年》提供了真实的生活素材。
在创作《童年》时,高尔基已经是一位成熟的作家,他对过去的回忆不仅仅是个人的经历,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反思。他通过主人公阿廖沙的眼睛,描绘了当时俄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,以及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与希望。
《童年》写作背景总结表
项目 | 内容 |
作品名称 | 《童年》 |
作者 | 马克西姆·高尔基 |
出版时间 | 1913年(首次出版) |
体裁 | 自传体小说 |
写作背景 |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,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|
主要事件 | 父亲去世、寄居外祖父家、目睹家庭暴力与社会不公 |
创作动机 | 回忆童年,反映社会现实,表达对人性的思考 |
主题思想 | 揭露社会黑暗,歌颂人性善良,强调成长与希望 |
影响与意义 | 成为俄国文学经典,影响后世对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 |
通过《童年》这部作品,高尔基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历程,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。他用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,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命运与抗争。这种写实风格和人文关怀,使得《童年》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