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敛声屏息是什么意思敛声屏息的意思】“敛声屏息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种非常安静、紧张或专注的状态。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某种特殊情境下,不敢大声说话,甚至不敢呼吸,生怕惊动他人或引起注意。
一、成语解析
词语 | 拼音 | 释义 | 出处 | 用法 |
敛声屏息 | liǎn shēng bǐng xī | 收敛声音,屏住呼吸。形容非常安静、紧张或专注的状态。 | 《红楼梦》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 |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心理状态,如紧张、害怕、专注等 |
二、含义总结
“敛声屏息”强调的是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极度安静和注意力集中。这种状态可能源于以下几种情况:
1. 紧张或害怕:如在危险环境中,人们会不自觉地压低声音,屏住呼吸。
2. 专注或认真:在学习、工作或观察时,为了不被打扰,也会表现出“敛声屏息”的状态。
3. 敬畏或肃穆:在庄重的场合,如宗教仪式、重要会议中,人们也会保持沉默,以示尊重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描述 | 成语使用 |
考试现场 | 学生们都在认真答题,教室里一片寂静 | 敛声屏息 |
紧急时刻 | 有人突发疾病,周围人不敢说话,生怕影响抢救 | 敛声屏息 |
宗教仪式 | 信徒在教堂中虔诚祷告,气氛庄严肃穆 | 敛声屏息 |
观看演出 | 观众全神贯注,不敢发出一点声响 | 敛声屏息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低声细语、噤若寒蝉、屏气凝神 |
反义词 | 喧闹嘈杂、高声喧哗、放肆无度 |
五、结语
“敛声屏息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情绪和氛围的体现。它在文学作品、日常生活中都经常出现,用来表达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。理解这个成语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细微之处,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