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鉴是什么用法】在古文学习中,常常会遇到一些字词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,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。例如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”这句话中的“鉴”字,其用法就值得深入探讨。
一、
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”的出处是《阿房宫赋》中杜牧的一句名言: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秦朝的人没有时间为自己哀悼,后来的人为他们感到哀伤;但后来的人只是哀悼他们,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,结果又让后代的人为他们感到哀伤。
其中“鉴”字在此处是一个动词,意思是“借鉴、效法、引以为戒”。它表示的是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词语 | 本义 | 引申义 | 在句中用法 | 词性 | 释义 |
| 鉴 | 镜子 | 借鉴、效法 | 动词 | 动词 | 借鉴、引以为戒 |
三、拓展说明
“鉴”在古代常用于比喻镜子,如“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”,这里的“镜”就是“鉴”的本义。后来,“鉴”逐渐引申为“借鉴、参考、警戒”的意思,尤其是在历史、政治、文学等语境中使用较多。
在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”中,“鉴”正是这种引申义,强调了对历史教训的忽视。杜牧借此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,提醒人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,避免重复错误。
四、结语
“鉴”字在古文中常有多种含义,但在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”这一句中,它的用法是动词,意为“借鉴、效法”。理解这个词的正确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古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。
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,不仅能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,也能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