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孙叔敖戒子原文及翻译】在古代,许多贤臣不仅以才德著称,更注重家风传承。其中,楚国名相孙叔敖便是典范之一。他临终前对儿子进行劝诫,强调为官应清正廉洁、谦逊谨慎,避免因贪欲而招致祸患。以下是《孙叔敖戒子》的原文及翻译,并附上总结表格,便于理解与记忆。
一、原文
> 孙叔敖疾,将死,谓其子曰:“吾死,汝必贫困。若贫,无以求食,可往见优孟。”
> 其子曰:“父之言,敢不从?”
> 后数年,其子贫,果往见优孟。
> 优孟曰:“若无田宅,何以自活?且吾闻贤者之子孙,虽不肖,犹能以德自立。”
> 其子曰:“吾父贤,而今贫,何也?”
> 优孟曰:“夫贤者之子孙,非不富贵,但其志不在利,故常贫;不肖者之子孙,虽不贤,而好利,故常富。”
> 其子曰:“然则吾父之贫,岂非其志不在利乎?”
> 优孟曰:“然。”
二、翻译
孙叔敖病重,将要去世时,对他的儿子说:“我死后,你一定会很贫穷。如果贫穷了,没有饭吃,可以去找优孟。”
他的儿子说:“父亲的话,我怎敢不听从?”
几年后,他的儿子果然贫穷了,于是去见了优孟。
优孟说:“你没有田地和房屋,靠什么生活呢?我听说贤人的子孙,即使不贤,也能依靠德行自立。”
他的儿子问:“我的父亲很贤德,现在却贫穷,这是为什么呢?”
优孟回答:“贤人的子孙,并不是不会富贵,只是他们的心思不在利益上,所以常常贫穷;不贤的人的子孙,虽然不贤,但喜欢追求利益,所以常常富裕。”
他的儿子问:“那么,我父亲的贫穷,难道是因为他不看重利益吗?”
优孟说:“是的。”
三、总结与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 |
作者 | 司马迁(据记载) |
人物 | 孙叔敖、其子、优孟 |
主题思想 | 贤人不贪财,安于清贫;不肖之人虽不贤,却因贪图利益而得富贵。 |
核心观点 | 为官应以德为本,淡泊名利,方能长久;贪图富贵易招祸患。 |
启示 | 家风传承中,品德比财富更重要;为人处世应保持清廉自律。 |
四、结语
《孙叔敖戒子》虽短小精悍,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的道德观念,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财富与德行之间关系的重要思考。在当今社会,这一故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:真正的成功,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,而在于是否具备高尚的品格与坚定的信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