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胼手胝足是什么意思】“胼手胝足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艰苦环境中辛勤劳动、双手和脚都磨出了老茧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劳动者长期劳作、不辞辛劳的形象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胼手胝足 |
拼音 | pián shǒu zhī zú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其民之劬劳,未尝一日而息,虽有疾疫,亦无以避也,故曰‘胼手胝足’。” |
释义 | 形容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,手脚上长满了老茧,表示勤劳、辛苦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劳动人民的辛劳,也可用于赞美人的吃苦耐劳精神。 |
近义词 | 勤劳刻苦、任劳任怨、披星戴月 |
反义词 | 游手好闲、好吃懒做、安逸享乐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胼手胝足”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原意是描述百姓在战争或灾荒中不断劳作,身体疲惫不堪,手脚生满老茧。后来,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对劳动者的赞美,强调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奋斗的精神。
在古代,农民、工匠、士兵等群体常常需要长时间劳作,因此“胼手胝足”成为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。如今,这一成语更多地被用来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,尤其是在强调勤奋、坚韧、奉献等价值观时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描述劳动人民 | “他从小就在田里干活,真是胼手胝足,才有了今天的成就。” |
赞扬奋斗精神 | “老一辈人为了建设国家,胼手胝足,吃尽了苦头。” |
文学作品中 | “古时的匠人胼手胝足,只为打造一件精品。” |
四、总结
“胼手胝足”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勤劳、坚韧、不怕吃苦的传统美德。在现代社会,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,但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、出处、用法和实际应用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,并在生活中践行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。